Saturday, 23 July 2011

巴黎印象

因为有太多关于巴黎的绘画,照片,小说和电影,每个人的脑海里都对巴黎有个印象,不管去过没有。可以说每个人都有一个自己的巴黎,除了所有人都会想到的圣母院,卢浮宫,埃菲尔铁塔,凯旋门和香舍丽榭大街以外,喜欢法国文学的人会想到雨果,巴尔扎克和乔治桑,喜欢绘画和雕塑的人会想起印象派和罗丹的思想者,喜欢古典音乐的人会想起德彪西和贵妇人沙龙里的萧邦,李斯特。

巴黎第一印象

我大约是在十年以前第一次去巴黎,当时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不是上面提到的那些,而是一些琐碎的细节:僻静小街里的老公寓,街角面包店里新鲜的Croissaint,四通八达无比方便的地铁Metro,街头广场的Carousels。




印象最深的是借宿的朋友公寓,在十一区一个僻静的小街上,走在陈旧昏暗的楼梯上就好像回到了上海,天津或武汉租界区里拥挤的住着多户人家的老洋房里,在北美生活多年以后竟然在巴黎的一个角落找到了回家的感觉,实在是太奇妙了。




后来又去了几次巴黎,每次去都主要以一两个地方为主,比如去奥赛博物馆看印象派的画,或去蓬毕度中心和Montmartre 高地看荒诞派的作品,或在左岸的拉丁区和巴黎大学附近闲逛,结果至今为止巴黎还有很多地方我都没有去过。潜意识里,我觉得自己将来肯定会在巴黎生活一段时间的。

最近一次半天游

因为去比利时而路过巴黎,只有半天的时间,当然,我选择了去歌剧院看一场歌剧《奥赛罗》。

Paris Garnier:
巴黎歌剧院有两个,一老一新。老歌剧院是著名的Paris Garnier,现在主要以演芭蕾为主。













Paris Garnier的内景,天花板上是Marc Chagall的画。(芝加哥的Art Institute Museum里有他画的风格类似的American Windows)。

歌剧院的边上有个Cafe 在看完歌剧或芭蕾以后可以去坐坐。


里面的装饰都与音乐有关。













Bastille Opera:
另外一个是新建的歌剧院, 巴士底广场边上的Bastille Opera,巴黎歌剧院的主要演出场所。那天去这看奥赛罗还有点惊险。

当天(周日)的演出在下午两点半开始, 我一早从比利时出发坐火车去巴黎,然后转地铁,结果快到歌剧院时才发现我坐的那一线地铁因为施工而不在巴士底站停,当时只好厚着脸皮用英文去向坐在我身边的法国人求救,出乎我意料的是英语不好的老头非常热心地带我下车并一直把我送到另一个可以在巴士底停的地铁线才离开,当我拉着箱子背着背包赶到歌剧院时,又有去听歌剧的观众热心的帮我找到售票处,剧场的工作人员也主动地帮我把行李收存起来,终于让我在开演前三分钟坐在了观众席里,真没想到巴黎人也会这么热心助人啊。记得我第一次去巴黎在街上问人“Do you speak English?”时,得到的是很不耐烦的回答:“No! What do you want?” 而这次我不管三七二十一地直接用英文和巴黎人说话时,他们的态度却非常好,看来他们讨厌的不是说英文,而是一开口就问“您会说英文吗?”

塞纳河:
晚上我一个人随便溜达,不知不觉地就走到了塞纳河边,无数电影里的男女主角都在河边走过。有的是流浪到此,看着河里的面包发呆 (Eric Rohmer 的Le Signe du Lion),有的在河边跳舞(Woody Allen 的 Everyone Says I Love You),  还有在河边散步时以跳进河里的方式来向男友抗议的 (Francois Truffaut 的 Jules et Jim)。




左岸:
过了塞纳河就是游人最爱去的巴黎左岸拉丁区,窄小的街道里挤满了北美来的游客。 街边的饭馆大部分都是中东人开的,牌子上用英文写着价钱便宜的法国套餐,无外乎是黄油蒜泥烤蜗牛

(特别标明是伯更迪的蜗牛),洋葱汤,烤牛排,烤虾,奶酪小火锅(Fondu)等。当我问一个餐馆的老板有没有新鲜的而不是烤过的蜗牛时,他先是咋呼我的说:“你什么意思?烤蜗牛是最正宗的法国菜?” 我坚持说不管正宗与否,我就想吃新鲜的蜗牛,他又说:“Oh, you won't find them here. You have to go to a REAL french place to find them, very expensive!" 最后那个very expensive 显然是吓唬我的,因为我在很多巴黎的小餐馆都吃到过新鲜的蜗牛,当然,那些餐馆都不在美国人热爱的拉丁区。
在拉丁区的入口处有一个著名的莎士比亚书店,Woody Allen最新的电影《Midnight in Paris》开头还专门拍了这个书店。我路过时想买一本海明威写的巴黎回忆录《A Movable Feast》在回多伦多的飞机上看,找到一本标价$12 加元的,结果店主(美国人)却跟我说:17 Euros!又一个欺诈游客的地方。

继续往北走,游客就逐渐稀少了,街道也变得僻静了,四五个blocks以后就来到了巴黎大学的Sorbonne 校区。这里是居里夫人呆过的地方,有两条街分别以居里和皮埃尔命名。
这里还有一个古希腊神庙式的建筑 (Pantheon), 里面存放着很多法国名人的骨灰,有点像中国的八宝山,但不同的是能进入这个圣堂的更多是知识分子而不是政客。据说居里夫人是第一个进入这个圣堂的女性。Pantheon 的正面有一个广场,广场两边有一些cafe,里面的常客是学生而不是游客。


电影中的巴黎:
最近看了Woody Allen的电影《Midnight in Paris》,以前听说他每年圣诞节都要在巴黎度过,还听说他是法国人最喜欢的美国导演,因此我对这个电影有很高的期望,希望他像拍纽约一样把巴黎的魅力给拍出来。结果却非常失望,他拍的巴黎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美国游客眼中的巴黎:卢浮宫,凯旋门,协和广场,凡尔赛宫,左岸的拉丁区,莎士比亚书店等,完全没有把巴黎的内在魅力给表现出来,和他的《曼哈顿》里的纽约相比实在是相差太远了。

我更喜欢法国新浪潮导演们年轻时拍的巴黎,他们当时都是生活在巴黎的年轻知识分子,对巴黎有独特的爱和独特的视角。

Jean-Luc Godard: Breathless

Eric Rohmer: The Bakery Girl of Monceau

Friday, 15 July 2011

让人失望的大都会新版《女武神》

制作一个新版的《尼龙伯根的指环》就像举办一次奥运会一样,需要多年的酝酿和准备,而大都会歌剧院要制作一出新版的《指环》更是让万众瞩目。经过将尽六年的准备,大都会终于在2010-2011演季推出了新指环的前两部,《莱茵河的黄金》和《女武神》。


新指环的导演是加拿大人Robert Lepage,以擅长于在舞台上使用高科技的多媒体而著名,几年前他给大都会导演的《浮士德的沈沦》新颖独特,给很多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也包括大都会的老板Peter Gelb,于是Lepage被委与重任: 导演一部多媒体高科技的《指环》。去年秋天我去电影院里看了HD实况转播的《莱茵河的黄金》,看后感到非常失望,除了用一个造价昂贵(而且还经常出故障)的大机器作为主要的舞台道具以外,我看不出导演对整个剧情的背景和人物的演绎有任何自己的想法,表演基本上是照本宣科。不过,《莱茵河的黄金》毕竟只算是前奏,重头戏要从《女武神》开始,因此和大部分的乐评人和瓦格纳迷们一样,我虽然失望,但仍对新指环保持观望的态度。



今年五月大都会又通过卫星向北美转播了新制作的《女武神》现场,当时我在香港没能赶上,但两位女乐友看了以后反应非常热烈,一个被感动得落泪,另一个称没法再看其他的版本了。受她们的影响,我这周一去电影院看了加演。遗憾的是,Lepage的导演还是非常让我失望,指环是一部音乐戏剧,很多戏剧性和人物的心理内涵都是通过音乐而不是歌词来表现的,但Lepage完全是按歌词的字面来导,很多地方本因该是通过音乐来表现的,他偏要在舞台上附加上一些额外的东西,画蛇添足。最突出的例子就是第一幕Siegmund讲他自己的身世那一段,我第一次看指环时看着歌词听着音乐就被深深地吸引和打动了,但Lepage生怕大家听不懂歌词,在舞台背景搞了一出皮影戏把歌词的表面内容以卡通的方式演绎了一遍,结果反倒让我无法专注于音乐,瓦格纳精心创造出的音乐戏剧性就这样被他给破坏了,难道他认为去听指环的都是不识字看卡通片的儿童?

让两位女乐友激动不已的帅哥男高音Jonas Kaufman确实唱得不错(至少从电影院里听时,但我怀疑现场他的音量会不够大),但表演很不到位,尤其是在第一幕,眼神游离,不是眨眼就是看别处,基本上没有深情地看过他一见种情的Sigelinde一眼,更多的时间是看着观众唱,(难道导演是有意要色迷众师奶?)朔造出来的人物更像一个失魂落魄的少年维特,而不是一直被敌人和厄运追杀的孤胆英雄,不知道这是导演有意这样设计的,还是他第一次唱指环太紧张,全部精力集中在唱上而顾不上表演了。



唱众神之王Wotan的Bryn Terfel 比第一部好多了, 不过还是多了些匪气,少了点王者之风。Deborah Voight 的女武神Brunnhilde 不管是从音色,演唱的音乐性还是扮相来说都很不错,但真正考验她功力的是后两部,而在整套指环上演时她还需要在一周内唱《女武神》,《奇格弗里德》和《众神的黄昏》三部重头戏,她的嗓子能不能胜任还是一个很大的问号。 最不让人担心的是唱Fricka的Stephanie Blythe,她是整个cast 里唯一一个真正的瓦格纳歌手。

当然,指环毕竟是指环,演员阵容也确实不错,再加上大都会一流的乐队,不管导演怎么瞎掰,闭着眼听瓦格纳的音乐依然让人心潮蓬拜。让人庆幸的是,在第一幕Siegmund拔剑和最后一幕Wotan-Brunnhilde父女对唱的那两段关键之处导演没有出什么怪招,没有在舞台上安排任何特别的背景或让演员有太多附加的动作,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管弦乐队的音乐和歌手的演唱上,瓦格纳音乐感人的魅力在这两处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就凭这两段,去看这个《女武神》的转播还是值得的。但想想大都会平均每三十年制作一套新指环,让大家盼望多年的新版指环就这水平,估计很多粉丝要遗憾终身了。

媒体对大都会新版《女武神》的评论: Reviews of Metropolitan's Die Walkure